一個從物理治療觀點出發經營的運動調理中心,消除痠痛的原因,人體工學追根究柢,教導正確姿勢跟出力方式,協助平衡失常的肌骨狀態,不以一般的體能訓練或雕塑身材為目標,而是促進健康的體態跟肌骨平衡!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一樣拉傷<>不同原因
肌肉拉傷 韌帶拉傷 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
但很多人也會覺得奇怪
---怎麼這麼容易拉傷?
土豆仁的多年經驗 拉傷大概可以歸納為下面幾個機制:
把人體肌肉/韌帶 類比為會收縮/不會收縮的"橡皮筋"
就可以了解下面幾種情況:
1.過度拉長緊繃
柔軟度不夠
(注意!我說的是"不夠":各種運動的柔軟度需求不一,不能大家都很鬆)
可能是平常沒伸展 可能是天氣冷身體冷 組織熱漲冷縮
可能是運動姿勢不對 可能是跌倒撞擊折到
因為慣性或外力拉超過橡皮筋極限長度 導致內部組織撕裂
或是橡皮筋本身缺乏訓練:太短/太硬
就會拉傷
常見的像是腳踝翻船扭傷
靜態體前彎拉筋拉傷大腿後側 扭腰拉筋扭傷背肌
打籃球排球手指吃蘿蔔干折到
2.過度收縮緊繃
通常都是有負重的情況下收縮肌肉支撐
這時肌肉應該縮短 卻被外力拉住固定無法縮短
導致橡皮筋越繃越緊(類似把橡皮筋扭毛巾式旋轉繃緊)
當肌肉收縮力大於橡皮筋張力極限的時候
就會拉傷
例如搬重物閃到腰
提水桶肩手拉傷
另外常見錯誤的運動方法或姿勢 也常常產生這種情況
這就是所謂的「代償現象」
例如重物太重 不用膝蓋大腿撐起 卻用挺腰出力搬
背部小肌肉力量不夠就容易拉傷
打網球反拍 沒用腰的力量轉動帶動 卻用手肘外展出力
手肘小肌肉承受不住就發生網球肘
3.反覆收縮 組織疲勞
飛機常見的失事原因: 金屬疲勞 在人體身上也是
長期收縮/拉長 組織不斷受到外力
其中的纖維蛋白會漸漸產生裂痕 漸漸鬆弛
一樣的外力 一開始不會拉傷
但後來因組織疲勞 本身支撐力不足 也會因為相對小的外力而拉傷!
就像綁很久的橡皮筋
邊緣滿是起毛裂痕 看起來就是要斷要斷的啊 :-O
常見於比賽後段或是工作過勞場合
平常不會受傷的小動作 輕鬆動作 也會因為疲勞而拉傷
像馬拉松後段的足底筋膜炎 髕骨肌腱發炎 棒球投手用球數過多拉傷肩膀
廚師炒菜甩鍋 搬貨工
藉由適當休息自我修復組織 可以減少此種拉傷的風險
把工作化整為零 就輕鬆完成
或是長跑改成間歇跑走 就容易完賽
都是這種原理
4.瞬間拉長或收縮 反應不及
人體組織都有彈性 但各部位各有差異
(包括骨骼也是:年紀越小,彈性越好,越不容易拉傷;年紀越大,彈性越差[越脆])
所以在同一個力量拉動的時候
彈性好的部分會拉長得多
彈性不好的部分拉長得少
肌肉或韌帶組織內都有周邊神經的"本體感覺受器"
要拉傷之前神經反應就會提醒自己縮手閃躲(或放鬆肌肉伸展)
當加速度小的時候 我們來得及反應 避免拉傷彈性不好的部分
但當加速度大的時候 就會造成彈性不好的部分神經來不及反應收手
肌肉沒放鬆導致過度收縮 或是超出彈性範圍過度伸展
瞬間超過它的極限而拉傷
也就造成了: "慢慢來不會受傷 快快丟就會受傷"的情況
~其實你可以 但太心急了~ :-P
這常見於沒熱身就動作(組織冷彈性不好)
或是反應不及的過度伸展(神經來不及反應放鬆)
像是球類運動救球 或是拿到不預期的重物
跌倒手撐地折到手腕 或是快速運球轉向過人扭到膝蓋/腳踝
各位朋友們想想看 自己的經驗是其中哪一個呢?
要怎麼預防呢?
1.柔軟度要夠
2.肌力要夠
3.耐力要夠
4.協調性要夠(反應要快 生理學:神經反應要快 肌肉徵召要快)
5.認識自己的能力 因天氣身體狀況做不同的運動策略調整 護具 或休息
這不就是要訓練基本體適能嗎 :-D
但詳細作法還是要依據運動項目需要做調整!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消極的做法:
1.不要動
2.不要動(茶來張口 飯來伸手)
3.沒事就多休息不要動
4.慢慢來就不用擔心反應不過來了
不過這樣好像會越來越像樹懶啊...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運不運動都痛~不能小看命運的膝蓋!~要怎麼保護?
膝蓋是人體活動量相當大的關節
不只活動角度大 負重也大
(相對來說 踝關節跟髖關節雖然負重也大 但活動角度小得多)膝關節也是關節囊跟軟骨面積最大的一個關節
膝關節常常承受體重數倍至十數倍的力量
一般陸上運動最常見的:膝蓋用力伸直(蹲站 踏步或跳躍)
可以參考下方力圖
抗力:體重x抗力臂=人體重心到膝關節中心
施力:大腿股四頭肌出力x施力臂=膝關節中心到髕骨頂端
兩者力臂差距是相當巨大的
膝關節的作用方式 可以被稱為省時費力槓桿(如掃把 吊車...)
而且當膝關節越彎曲 抗力臂也就更大(如上圖)
股四頭肌也就越要出力
膝關節作為支點 也就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如果是蹲到底站起來的動作
雙腿股四頭肌就必須出到至少體重五到七倍的力量
才能撐起身體(如果體重60kgw 那雙腿也就需要出到300~420kgw!)
(未經過訓練者 一邊的股四頭肌只能支撐一半的體重站起)
這也是為什麼人工膝關節是最常見的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
因為
大家都不把苦命的膝蓋當作一回事~
負重+蹲站 反覆勞動 通常六十歲左右膝蓋軟骨就磨光了
可是有的人一把年紀了膝蓋還是很勇健啊
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怎麼回事?
我比別人卡認真~我比別人卡打拚~為啥米~為啥米~比別人卡歹命~~
那我們要怎麼保護苦命的膝蓋?
(情境圖 本文跟阿吉仔前輩無關)
1.首先是避免過勞
雖然各種陸上活動都會用到膝蓋 它的命運非常ㄟ艱苦
但關節本身還是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重點
要給他休息的時間 才能恢復
要給他休息的時間 才能恢復
就像皮膚擦傷割傷燙傷的傷口一樣 都需要時間復原
這再生能力會隨著年紀漸漸退化
這再生能力會隨著年紀漸漸退化
這也是膝關節退化盛行於六十歲以上人口的原因
所以上了年紀的話
儘量避免負重 上下陡坡 跳躍 等等外力高衝擊的活動
或跪著擦地板 蹲著揀東西 那種長時間勞動
膝蓋在屈曲的姿勢下 受力是以數倍計的!
2.第二是避免體重過重
膝關節退化跟體重過重有相當高的關聯!
即使每天一樣的活動 體重重的人硬是多了好幾倍的負擔
膝關節退化的機率也比沒有過重的人高
3.不要受傷
運動員年輕時的高強度運動跟傷勢
像是十字韌帶 半月軟骨損傷 都會增加膝蓋退化風險 !
為健康運動 跟競技運動還是有差的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 馬拉松跑步 反而不會增加膝蓋退化風險!
(可參考研究 http://www.cfp.ca/content/55/9/871.full)4.訓練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力量
講到這兒 觀眾們應該會覺得很奇怪~
不是不要讓它過勞嗎? 還要訓練?
許多研究都指出 膝關節退化的症狀發生之前
可以偵測到部分人股四頭肌無力的現象
在膝蓋退化發生之後 股四頭肌無力的比例也就越來越高
可以偵測到部分人股四頭肌無力的現象
在膝蓋退化發生之後 股四頭肌無力的比例也就越來越高
股四頭肌無力跟失能(無法行走 爬樓梯...)跟疼痛也顯著相關
膝關節跟其他的活動關節都一樣
是靠韌帶跟肌肉連結兩端骨頭
如果肌肉無力支撐
關節的壓力就只能讓韌帶跟軟骨負擔
很多關節不穩定 半脫位 脫臼的產生
除了外傷之外 都跟肌肉無力有關 !
(本來是要靠肌肉力量拉一把的啊)
就容易造成關節兩端軟骨額外的磨擦壓力!
而軟骨是再生能力很差的組織
軟骨磨損也是膝蓋退化的重要症狀
保護膝蓋 我們的目標 就是不要磨損軟骨
但軟骨不可能練厚啊!! (是的 人體很多組織是無法越練越大的)
這樣要訓練強壯的膝蓋
增加關節穩定度
減少關節內部負擔
減少軟骨受壓程度
減少軟骨磨損
但骨骼韌帶無法練大
我們就要針對股四頭肌下手
(大腿後側是股二頭肌 平常出力的機會少很多)
股四頭肌有很多訓練方法
包括單純重量訓練 肌力訓練 或合併有氧運動訓練都可以但以下影片有些錯誤示範值得大家借鏡:
側面看軀幹前後晃動用慣性向上撐起 正面看像是憋尿一樣的膝蓋內夾
影片15:00的農夫走路+前屈跨步(lunge)
到後面軀幹晃動明顯 骨盆/屁股跑位明顯
這種晃動的動作
是很多人不以為意但是常見的受傷原因
在運動時有多餘的晃動
往往標誌著肌力不足 肌耐力不足 核心穩定不足 柔軟度不足
必須降低運動強度
否則晃動的關節往往會拉傷肌肉/韌帶 甚至傷及關節內軟骨
運動效果還沒達到就適得其反
所以訓練方法是很重要的 不然反而造成受傷或過勞傷害關節
這種晃動包括跑步 打球 或其他運動器材 都可能發生
運動時大家可以看鏡子或錄影觀察一下自己的動作喔!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受傷的感覺? >>先認識才能預防
大家都知道 肌肉的生長需要"刺激"
不運動一直吃 依人體的機制 這些熱量轉換 只會增加脂肪 而不會增加肌肉
(這是很多減肥藥跟減肥食品的利基 ~~就是不想運動~~)
越全面的刺激(包括重量 速度 跟活動長度) 可以刺激越多的肌纖維
增長肌肉的效果也越好
越小的動作相對來說刺激的肌肉也較少
很多這類強度不大 而以長時間重複性動作為主的 都是有氧運動
(類似動作 如果不休息過勞的話 就是勞動)
但不管是大動作還是小動作 都有可能受傷
可能是因為一時出力角度不對
可能是當天整體狀況不好
可能是天氣冷筋骨僵硬
可能是平常就用錯誤的姿勢 失衡的肌肉在運動
很多人都不知道 什麼是受傷的感覺
這邊來教大家怎麼辨識 "我快要受傷了"
這就是受傷前的徵兆
不會是整隻腳或整隻手
不受傷的運動方法 需要勉力自持
雖然強度不能馬上拉上去
但長期來說 能讓你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訓練時間
減少後遺症 延長運動生命 為退休生活著想 :p
一樣時間內
比受傷退步一直復健的人進步更多喔!
:-D
不運動一直吃 依人體的機制 這些熱量轉換 只會增加脂肪 而不會增加肌肉
(這是很多減肥藥跟減肥食品的利基 ~~就是不想運動~~)
越全面的刺激(包括重量 速度 跟活動長度) 可以刺激越多的肌纖維
增長肌肉的效果也越好
越小的動作相對來說刺激的肌肉也較少
很多這類強度不大 而以長時間重複性動作為主的 都是有氧運動
(類似動作 如果不休息過勞的話 就是勞動)
但不管是大動作還是小動作 都有可能受傷
可能是因為一時出力角度不對
可能是當天整體狀況不好
可能是天氣冷筋骨僵硬
可能是平常就用錯誤的姿勢 失衡的肌肉在運動
很多人都不知道 什麼是受傷的感覺
這邊來教大家怎麼辨識 "我快要受傷了"
先用些物品來實驗
橡皮筋從輕輕地拉到重重的拉~ 我們可以觀察到 它的彈性越來越弱
邊緣會有微小的裂痕鬚鬚
然後再一次地用力拉扯 就瞬間斷裂
人體組織也有類似的表現
1.當你發現只有某部分肢體無力疲累 或是兩側出力不對稱的感覺(不是全身疲勞)
2.有局部隱約的酸痛感(這時通常已經有微小的撕裂)
3.接下來就是這點最重要: *越用力越有感(就像是拉橡皮筋拉出裂痕)
如果這時不理會這些感覺 繼續跑下去
往往就在某一下落地就拉傷
如果是工作或賽中不能休息 就要降低速度 放輕腳步
如果是自己練習 停歇下來喝喝水補充營養 按摩伸展
讓身體循環提供營養 讓其他的組織有機會幫忙恢復
感覺OK之後才可以再回到場上
這種感覺在比賽的後半段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機率也是後半段高)
就像橡皮筋不斷被拉扯 漸漸彈性疲乏
就像橡皮筋不斷被拉扯 漸漸彈性疲乏
在高強度運動的時候 經常只是一瞬間有這種感覺
比賽時來不及思考 很容易在下一次出擊就立刻拉傷
在重訓拉高重量的時候也很容易有這種感覺
因為要快速增加肌肉量 一定要足夠的刺激
這往往遊走在受傷的邊緣
很多人會想說"矜"一下做完就好
運氣好的結果就是酸痛個一兩天就好
運氣不好的就是拉傷疼痛無法繼續訓練
土豆仁在這邊呼籲訓練量一定是循序漸進
一次增加一磅/1k/1場比賽 這樣運動會很無感
但這是最不容易受傷的作法
讓你有細微的體驗時間 感覺到受傷的臨界點
而不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受傷的感覺 有經驗的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特點就是
1.位置明確的尖銳疼痛 抽痛 脹痛 悶痛 都有可能
深層肌肉受傷的話位置則感覺不明確 呈一片的感覺 但也是局部不會是整隻腳或整隻手
2.受傷部位無法出力 硬要用力會軟腳大痛
3.局部紅熱腫脹壓痛 肌肉通常是被撐開緊繃的 但如果完全斷裂則會呈現軟弱凹陷
很多人沒受過訓練分不出是肌肉充血 水腫 還是受傷腫脹
也分不出是體溫高還是局部發熱
這時只要比較兩腳對稱部位的差異就可分辨
一般的肌肉充血水腫通常都是對稱 受傷通常則是單側發生
4.肌肉不自主收縮緊繃 (人體的保護反射機制 避免再動到傷處)
這個現象至少要合併前三項症狀之一才是受傷
很多缺乏伸展 疲勞過勞 精神緊張 姿勢不良的人 也會有這現象
但有肌肉緊繃的話還是小心為上 緊繃的肌肉是受傷的高危險群
不受傷的運動方法 需要勉力自持
雖然強度不能馬上拉上去
但長期來說 能讓你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訓練時間
減少後遺症 延長運動生命 為退休生活著想 :p
一樣時間內
比受傷退步一直復健的人進步更多喔!
:-D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人體不是機械 ---聊聊過度使用的迷思
"~~~~好累喔~~~~" 是蛋黃哥常見的台詞
一邊抱怨一邊看著蛋黃哥蠕動
心情感覺輕鬆
但這邊要來聊聊"好累"的背後問題
人體有很多疾病是因為失衡所引起的
如飲食失衡 作息失衡 筋骨失衡...
造成身體的某部分功能受壓過大而無法正常運作
但也有很多是因為過度使用而引發的
例如Kobe的阿基里斯腱斷裂~ 徒步進香走到腳底長水泡~ 用眼過度乾眼症...
傳統華人社會普遍以"勤勞" "忍耐"為美德
努力不懈 忍辱負重 積土成山 通常有好的評價
但經常被忽略的是相對應的健康風險
積勞成疾 因傷結束職業生涯 都是常聽到的事情
人體對疲勞的反應 一開始通常很含蓄
無力 累 酸 動起來有點痛 想休息 想睡
"一鼓作氣","意志力"是很多人說服自己的藉口
但疲勞跟受傷往往就在一線之間!
金屬分子的鍵結都會因為長期應力而疲勞斷裂了 人體更是
但人體有"自我修復"的機制
有休息 有營養 有按摩伸展增加循環 細胞會再次生長恢復原來的狀況
或是經由一定的訓練刺激組織增生
包括心肺 關節 肌肉跟骨質 協調性(神經反應) 都可以經由運動訓練增強
但在過度使用的人身上
經常是忽視一開始的警訊
總是要弄到組織發炎 斷裂 才肯休息(例如王建民的肩關節唇 Kobe的阿基里斯腱...)
台語有謂: "食緊挵破碗"
可以完美的表達這狀況
在身體可承受的範圍內訓練/工作 藉由人體的修復機制 會漸漸變得更強
體力的增強是需要長期的訓練+營養+時間
但是為求速效/快下班 用力過猛/缺乏休息
結果換來的反而是傷害 要休息更久
常見的 肩膀痛 手肘痛 背痛 膝蓋痛 阿基里斯腱痛 足底筋膜炎 幾乎都跟過度使用有關係
而這些部位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關節
如果勉強忍痛繼續使用下去
經常造成慢性發炎 纖維化 或軟骨磨損/骨刺 甚至肌腱/韌帶斷裂
很多人會想說 怎麼都不會好?
但解法其實只有一個 就是 循序漸進 有張有弛
疲勞的時候 就該讓你的身體好好休息!
朋友邀約 老闆要求 場地租金 比賽費用 都不比你的健康重要吧?
你受傷了沒人能替
腳受傷了不能只用一隻跳來跳去
所以 最好就是 聆聽自已身體的聲音
不要受傷!
一邊抱怨一邊看著蛋黃哥蠕動
心情感覺輕鬆
但這邊要來聊聊"好累"的背後問題
人體有很多疾病是因為失衡所引起的
如飲食失衡 作息失衡 筋骨失衡...
造成身體的某部分功能受壓過大而無法正常運作
但也有很多是因為過度使用而引發的
例如Kobe的阿基里斯腱斷裂~ 徒步進香走到腳底長水泡~ 用眼過度乾眼症...
傳統華人社會普遍以"勤勞" "忍耐"為美德
努力不懈 忍辱負重 積土成山 通常有好的評價
但經常被忽略的是相對應的健康風險
積勞成疾 因傷結束職業生涯 都是常聽到的事情
人體對疲勞的反應 一開始通常很含蓄
無力 累 酸 動起來有點痛 想休息 想睡
"一鼓作氣","意志力"是很多人說服自己的藉口
但疲勞跟受傷往往就在一線之間!
金屬分子的鍵結都會因為長期應力而疲勞斷裂了 人體更是
但人體有"自我修復"的機制
有休息 有營養 有按摩伸展增加循環 細胞會再次生長恢復原來的狀況
或是經由一定的訓練刺激組織增生
包括心肺 關節 肌肉跟骨質 協調性(神經反應) 都可以經由運動訓練增強
但在過度使用的人身上
經常是忽視一開始的警訊
總是要弄到組織發炎 斷裂 才肯休息(例如王建民的肩關節唇 Kobe的阿基里斯腱...)
台語有謂: "食緊挵破碗"
可以完美的表達這狀況
在身體可承受的範圍內訓練/工作 藉由人體的修復機制 會漸漸變得更強
體力的增強是需要長期的訓練+營養+時間
但是為求速效/快下班 用力過猛/缺乏休息
結果換來的反而是傷害 要休息更久
常見的 肩膀痛 手肘痛 背痛 膝蓋痛 阿基里斯腱痛 足底筋膜炎 幾乎都跟過度使用有關係
而這些部位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關節
如果勉強忍痛繼續使用下去
經常造成慢性發炎 纖維化 或軟骨磨損/骨刺 甚至肌腱/韌帶斷裂
很多人會想說 怎麼都不會好?
但解法其實只有一個 就是 循序漸進 有張有弛
疲勞的時候 就該讓你的身體好好休息!
朋友邀約 老闆要求 場地租金 比賽費用 都不比你的健康重要吧?
你受傷了沒人能替
腳受傷了不能只用一隻跳來跳去
所以 最好就是 聆聽自已身體的聲音
不要受傷!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腰痠頭號候選人 ---腰窩
媒體有一陣子在炒作這個構造 就像馬甲線 人魚線 大腿縫...
不過那是很浮面表象的觀點
有又怎樣 沒有又怎樣?
就像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說的
不要因為皮膚顏色或是頭髮長度而有不同看法
土豆仁來談談腰窩的健康問題 :D
(3D骨盆各視角 by 很厲害的醫學插畫家 Courtney Arden White
from http://courtneymckenna.com/sample-page-2/medical/thesis/)
看看上圖對照一下就可以知道
腰窩就是腰椎跟骨盆連接處的凹陷
這個凹陷裡面 有腰薦韌帶 腰薦筋膜(連結闊背肌跟臀肌)
有腰豎脊肌 腰方肌的連接點 有神經末梢
可以說是人體力學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部位
下肢動作會影響 軀幹動作會影響
偏偏腰椎又是活動量很大的一個構造
所以這個地方疲勞受傷也時有所聞
土豆仁之前的經驗 腰痠腰痛腰閃到
大概超過一半的人都是痛這個地方
(如上所述 那邊有很多種組織 所以有很多種診斷可能)
那為什麼不是痛上面一點還是下面一點的地方?
從人體力學研究可以知道
人體的質量重心差不多就在腰薦交接處
四肢活動的支點 也經常是在腰薦(核心)部位
偏偏它常常又要彎來彎去扭來扭去
偏偏它又是不同組織的交界處(筋膜<>肌肉 韌帶<>骨骼)
所以更容易受傷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看看
把兩條繩子各一端綁在一起
然後兩端用力一拉 最後會斷在哪裡?
...通常都在靠近打結的地方!
(因為交界處力量傳遞受阻的影響)
所以加強這個地方的抵抗能力是很重要的啊
一般人常會以為腰的問題是腰骨疏鬆/背肌無力(或是中醫講的腎虧)
但物理治療觀點
"會喊痛的 經常不是加害者 而是受害者"
你不能一直要受害者躲起來而不找加害者!
腰窩問題經常跟無力的臀肌或核心不穩定 (尤其是腹肌無力)有關
(當然也可能跟子宮或其他骨盆內構造問題有關)
需要細細研究~
更有趣的是 也是越不運動的人 越有這問題
相關問題譬如骨盆前傾 下交叉症候群 骨盆後傾
...都是好發於不運動的人
真的運動員反而很少腰窩不適
多半是背肌拉傷 臀肌拉傷
可能是整個肌肉系統都動起來
運動員的姿勢多半講究協調順暢
~應力就不會都集中在轉折處啦~
結論還是: 多運動啦!
不過那是很浮面表象的觀點
有又怎樣 沒有又怎樣?
就像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說的
不要因為皮膚顏色或是頭髮長度而有不同看法
土豆仁來談談腰窩的健康問題 :D
(3D骨盆各視角 by 很厲害的醫學插畫家 Courtney Arden White
from http://courtneymckenna.com/sample-page-2/medical/thesis/)
看看上圖對照一下就可以知道
腰窩就是腰椎跟骨盆連接處的凹陷
這個凹陷裡面 有腰薦韌帶 腰薦筋膜(連結闊背肌跟臀肌)
有腰豎脊肌 腰方肌的連接點 有神經末梢
可以說是人體力學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部位
下肢動作會影響 軀幹動作會影響
偏偏腰椎又是活動量很大的一個構造
所以這個地方疲勞受傷也時有所聞
土豆仁之前的經驗 腰痠腰痛腰閃到
大概超過一半的人都是痛這個地方
(如上所述 那邊有很多種組織 所以有很多種診斷可能)
那為什麼不是痛上面一點還是下面一點的地方?
從人體力學研究可以知道
人體的質量重心差不多就在腰薦交接處
四肢活動的支點 也經常是在腰薦(核心)部位
偏偏它常常又要彎來彎去扭來扭去
偏偏它又是不同組織的交界處(筋膜<>肌肉 韌帶<>骨骼)
所以更容易受傷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看看
把兩條繩子各一端綁在一起
然後兩端用力一拉 最後會斷在哪裡?
...通常都在靠近打結的地方!
(因為交界處力量傳遞受阻的影響)
所以加強這個地方的抵抗能力是很重要的啊
一般人常會以為腰的問題是腰骨疏鬆/背肌無力(或是中醫講的腎虧)
但物理治療觀點
"會喊痛的 經常不是加害者 而是受害者"
你不能一直要受害者躲起來而不找加害者!
腰窩問題經常跟無力的臀肌或核心不穩定 (尤其是腹肌無力)有關
(當然也可能跟子宮或其他骨盆內構造問題有關)
需要細細研究~
更有趣的是 也是越不運動的人 越有這問題
相關問題譬如骨盆前傾 下交叉症候群 骨盆後傾
...都是好發於不運動的人
真的運動員反而很少腰窩不適
多半是背肌拉傷 臀肌拉傷
可能是整個肌肉系統都動起來
運動員的姿勢多半講究協調順暢
~應力就不會都集中在轉折處啦~
結論還是: 多運動啦!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大腿時代 :-p 談病態的審美觀
現代東方的審美觀 幾乎都是以高挑瘦削為美
男的是 女的更嚴重
往往到了病態的程度
病態的意思是說
遵循健康的生活型態 反而無法產生那樣的身材!
現在歐美的審美觀已經走向肌肉勻稱的健康美
眾多好萊塢女星 都不像奧黛麗赫本那樣瘦弱
台灣卻還在上個世代
來看看少女時代的兩張圖片 看出差別了嗎?
腰跟腿都細了 這修片也做作太明顯
腰腿是支撐全身重量的構造
要有強健的肌肉才是健康的象徵
虛弱薄薄的肌肉 無法保護骨骼關節
在年紀漸長的時候
肌力更退化
腰椎骨刺 膝蓋退化 骨質疏鬆 也就容易找上你
回想以前的百戰百勝節目(透漏年齡了)
眾多參賽者常有直接跳下水的 表示平常都沒在運動啊!
現在的高挑長腿審美觀
在身高無法"整形"的情況之下
就反向把腿肉削掉(不管是真的還是修片的)
或是穿高跟鞋製造延伸感
現在人不穿維多利亞時代的馬甲 也不綁明清的小腳
但會穿尖頭皮鞋/高跟鞋虐待自己的腳丫
會用各種奇怪減肥方法卻不運動
製造肌肉萎縮只是骨骼包著一層脂肪的細長大腿
如果去掉脂肪就是饑荒難民了...
(這現象在中國比台灣還嚴重)
就算在台灣有愛運動的時尚名人
還是會被修片...
來看看賈永婕 算是女藝人裡前幾名了
(from http://chocblog.choc-girl.com.tw/choc/archives/88974 http://style.udn.com/style/story/8065/971480)
肌肉線條不好看?
弱不禁風跟身強體健
要選哪一個?
不要被病態的審美觀綁架了
男的是 女的更嚴重
往往到了病態的程度
病態的意思是說
遵循健康的生活型態 反而無法產生那樣的身材!
現在歐美的審美觀已經走向肌肉勻稱的健康美
眾多好萊塢女星 都不像奧黛麗赫本那樣瘦弱
台灣卻還在上個世代
來看看少女時代的兩張圖片 看出差別了嗎?
腰跟腿都細了 這修片也做作太明顯
腰腿是支撐全身重量的構造
要有強健的肌肉才是健康的象徵
虛弱薄薄的肌肉 無法保護骨骼關節
在年紀漸長的時候
肌力更退化
腰椎骨刺 膝蓋退化 骨質疏鬆 也就容易找上你
回想以前的百戰百勝節目
眾多參賽者常有直接跳下水的 表示平常都沒在運動啊!
現在的高挑長腿審美觀
在身高無法"整形"的情況之下
就反向把腿肉削掉(不管是真的還是修片的)
或是穿高跟鞋製造延伸感
現在人不穿維多利亞時代的馬甲 也不綁明清的小腳
但會穿尖頭皮鞋/高跟鞋虐待自己的腳丫
會用各種奇怪減肥方法卻不運動
製造肌肉萎縮只是骨骼包著一層脂肪的細長大腿
如果去掉脂肪就是饑荒難民了...
(這現象在中國比台灣還嚴重)
就算在台灣有愛運動的時尚名人
還是會被修片...
來看看賈永婕 算是女藝人裡前幾名了
(from http://chocblog.choc-girl.com.tw/choc/archives/88974 http://style.udn.com/style/story/8065/971480)
肌肉線條不好看?
弱不禁風跟身強體健
要選哪一個?
不要被病態的審美觀綁架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