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影響肌肉鬆緊的三項性質

㊣ 土豆小教室 ㊣ 肌肌硬硬?
肌肉張力低(左)跟高(右)的對比

肌肉鬆緊? 肌肉軟硬?
肌肉有幾個性質很容易搞混, 其實有以下三個項目會影響肌肉的觸感(或拉筋感):
肌纖維構造圖
1.柔軟度(flexibility,彈性) ←→ 僵硬度(stiffness) 指的是跟彈簧一樣的"彈力大小"
2.長度(極限長度)
3.肌肉張力(背景收縮力):跟神經放電(生理/心理)有關

(肌肉的神經支配示意圖)

一般所謂的"拉筋"(stretching)/"伸展"(elongation)
其實對以上三個都有著墨,但拉的方法有點不一樣

一般來說,多伸展,柔軟度較好跟張力較低,長度(可能)比較長
缺乏伸展運動的人則相反(包括沙發族或各種運動員都可能)

但也有不一致的表現:
柔軟度不好(摸起來僵硬),但張力很低
柔軟度很好,但長度不足(依所需的運動目標而定)
張力很低,但長度不足(像上面的沙發哥,常見這種現象)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它們伸展的作法也會有所不同

所謂"筋膜放鬆術","抒壓運動",還有醫師很愛用的"肌肉鬆弛劑",則主要處理「肌肉張力」部份...

張力跟神經訊號有關,所以中風 腦性麻痺 腕隧道症候群 脊椎神經根壓迫... 或其他神經損傷患者身上,都會看到局部張力異常的現象(嘴角下垂/手捲曲/拖腳板/無力感/抽筋...)

肌肉張力,除了神經受傷病變的影響之外
天生低張力(天生筋很軟,肉很鬆軟,易有凹折坐姿...小小孩常見,所以軟骨童子功都從小練)

天生高張力(拉筋永遠拉不開),或是後天高張力(心理壓力,姿勢不良,疲勞,生病)也是很常見的

後天低張力則較為少見(如訓練力竭後的肌肉,或昏迷/癱瘓的患者)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健康小運動:正中神經(肌群)伸展


(手臂神經分佈圖)

手尾力(握力)重度使用者(電腦 文書 繪畫 料理 桌球 騎機車 敲鐵鎚 鎖螺絲...)

經常都有手臂肌群(掌心側)正中神經緊繃酸痛的問題

因為一般手部活動,都是前側肌肉負擔較重(內收/抓握動作多)

這是人體構造使然---手背側的肌群天生較弱較小(人體天生的失衡)

至於手背側(後外側)動作(如提筆,舉刀,甩鍋,反拍...)
(比較重的時候)經常都用下肢/軀幹/甚至肩胛(較不好)來代償手臂出力

如果其他肌肉沒有協同出力(適當的代償模式),就會產生網球肘(手肘外側痛)的問題
因為該處肌肉太弱,無法單獨負擔沈重的球拍力量...過度使用,產生發炎疼痛

如網球反拍,須用蹬腿→轉腰的方式來發力擊球(而非用力伸手肘),才是正確的方式
(世界球王瑞士特快車費得勒示範)

接下來回到本文重點 :-p

對於手尾力使用過度者
如吊單槓/臥推/肩推/吊環/攀岩/揉麵包/拿鍋鏟/鐵砂掌...
土豆仁經常建議的收操/保養動作
就是正中神經(肌群)伸展

(影片最後一下示範聳肩跟無聳肩的差別)

步驟如下:
1.保持手腕"背屈+旋後"(手心向前,手指向下),手指微張,之後的動作都不要鬆掉
2.手臂伸直向前平舉
3.做肩外展,將手臂往身體外側平舉,注意不要聳肩/手臂勿過肩(勿抬高超過水平線)
4.做手掌往後往下小半徑繞圈的動作,視情況反覆約5~30下,注意繞圈軸心保持在手臂伸直,肩膀外展近90度的位置,不要往前/往後放下手臂或聳肩
5.可兩手同時動作,伸展的幅度更大
6.注意正常呼吸勿憋氣!憋氣會讓神經/肌肉縮緊拉不開

※已經有正中神經問題 (如 腕隧道症候群)者,做這動作可能很麻,
須斟酌為之,以免過度刺激神經發炎

這個動作會伸展到大部分手臂前側--掌心側的肌群,也讓正中神經有活動/滑動的空間
對於預防/減少手臂前側肌肉緊繃,神經夾擠,甚至腕隧道症候群(滑鼠手/電腦手)
都有幫助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足弓的兩點真相

一般在討論到足弓的時候
都是因為(底)

然後會倒推到足弓不正常(如果有的話)
所以會腳痛~

但實際上的原因,經常不是這麼簡單~
有兩個現象我們可以思考看看

1.為什麼有些足弓"不正常"的人不會腳痛?
 譬如NBA有很多扁平足球員,如LBJ、林書豪...

2.為什麼多數足弓不正常+腳痛的人,不是從小痛到大?
(足印曲度的標準,一般以最窄與最寬點的的比例為分界)
大於1/2者偏低足弓
小於1/2偏高足弓
側面高度,則以腳掌骨之一的"舟狀骨"的相對位置為準

以前在學校(十幾年前了啊...),學傳統的骨科物理治療學

還是很局部的在看一個「構造」,一個「病」
這個構造,應該要怎樣才「正常」
這個病,應該要怎樣「治療」

但經驗多年之後
慢慢發現 代誌不是憨人所想這呢簡單

人類是各種環境孕育下的生命,而不是生產線的統一規格產品
本來就是高矮胖瘦,各式各樣

書上所謂「正常足弓」的比例,在我的經驗印象上
最多只有50%左右

另外大概40%左右是低足弓(約1-3%是幾乎沒有足弓的扁平足,其他多數則是"內翻足")
較少的是10%左右的高足弓
(上圖的"正常"其實是定義上的高足弓ㄛ)
可能是因為會來尋求幫助的"正常人"較少...???

但其實我說的比例,並不是腳痛患者的足型比例
而是所有接觸客人的比例喔!
(因為土豆仁講究平衡,幾乎都會全身篩檢,不只看局部問題)


研究上,低足弓的成人人口統計比例有10~30幾%不等
可能跟研究方法(低足弓的標準,測量方法,研究對象篩選)有關

※注意:嬰兒幾乎100%是扁平足(嬰兒不扁的多是子宮內變形),幼兒足弓發育完成前也有約60-80%低足弓!足弓的形成,後天發育佔很重要的地位!從學走路後才開始,一般4歲後才算比較確診,6~8歲之後發育才會穩定。


如果扁平足真的是"罪"
LBJ,林書豪,應該都不會出現在籃球最高殿堂
(LBJ不只足弓扁平,還有嚴重拇指外翻跟小指內翻,一般人早就痛死了)

足弓作為人體的避震器
過高或過低,會導致足弓避震功能的減少(過硬或過軟)
但其實人體還有其他很多避震的選項
例如足跟 阿基里斯腱 膝蓋 脊椎...
比較好的現象,應該是他們分工合作,互相分擔減少衝擊力
即使少了足弓,人體應該還是有一定的避震能力
只有當負擔超過了肉體承受力,才會爆發

土豆仁的第一大領悟
就是說:腳痛,很大部份是由於工作過量/運動方式錯誤而來

例如常見的原因:體重過重,不適合的鞋子...
足弓只能說是致病因子之一,單足弓問題並不會致病不動不痛的概念)

所以
扁平足跑不快(太軟不利力學傳遞)~也是一種迷思~人體還有其他部位,是可以克服的

不過扁平足腳痛的比例較高倒是真的 :D
力學上的差異(足底筋膜張力過高,脛後肌失能,韌帶過鬆)無法否認,是常見的現象
會導致人體其他部位需要承受過度的力量,比較容易發炎/疼痛/拉傷 甚至變形

筋骨軟Q的人,自我代償機制強大的人,還是可以克服這些問題
所以,就土豆仁經驗,多數的低足弓患者,其實不會因為低足弓而腳痛
就是因為以上所述的兩個理由~

* * * *


關於足弓的第二大領悟則是:你的足弓問題可能是假的
脊椎側彎,長短腳(也有可能是功能性,假性長短腳...脊椎側彎或骨盆歪斜造成),
或是不適合的鞋子,
都有可能造成所謂功能性扁平足(假性扁平足)或是相反的高足弓現象
(足內翻/足外翻 對足弓的影響)

當從站姿改成坐下/躺下,腳掌不負重的狀態
足弓就會「恢復正常」(或是變化:變高/變低)

足弓高低的變化,只是你的身體為了自我解決脊椎側彎/長短腳的問題
潛意識的調整(當然,也不少人不會代償,不會自我調整)
低足弓讓該側下肢變短,高足弓讓該側下肢變長,重心偏向
想辦法讓身體兩邊高度差異縮小,讓視線擺正
這可以說是一種「恐怖平衡

這類假性足弓問題的特徵,除了可以檢查出合併足部以上的歪斜
另外就是:常見足弓一高一低的現象
通常黃老師看到一高一低的時候,幾乎都可以確定~~上面也歪了
可能是原因不明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
有可能有不良姿勢習慣造成的功能性(假性)脊椎側彎
有可能是長短腳
當然,也有可能是外傷,單腳拉傷扭傷骨折...等單側外力引起


這就是大多數「矯正鞋墊」廠商不會想到的大問題:整體失衡

當你的腳弓發揮他小小的力量,努力要平衡身體整體的失衡的時候
鞋墊廠商卻不察
硬要把它墊到兩邊足弓平衡

結果就是:症狀不減反增(可能腳不痛,痛到別地方去)
因為背後隱藏的失衡現象並沒有得到解決
反而還加重了...

這也是土豆仁強調整體筋骨平衡評估的道理

如果不是從小就腳痛的,基本上黃老師都不會先叫客人做鞋墊
因為疼痛的原因多半不是從小跟著你多年的腳弓
而是工作過度/運動失準/選鞋錯誤......
或是其他的歪斜

當排除其他問題後,土豆仁才會考慮做鞋墊,支撐改善足底壓力,維護足弓避震功能
這才是鞋墊最有效的用法
(如後天足部變形長繭,負重過重,脛後肌失能,錯誤鞋具,後天足弓塌陷...)
通常會合併足弓收縮/穩定度訓練,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

另外:用鞋墊調整長短腳/骨盆歪斜的整體失衡,也是方法之一

但你要先檢測確定:是真的長短腳?還是假性長短腳?(不要本來一樣長,被墊到歪掉 👅 )

* * * *
總之,我們要「治療」(應該說是"調整")的,其實是症狀,是功能失衡,
而不是「很多人都『不正常』的足弓本身」

許多的「不正常」其實只是表示"少數",並不等於是一種「病」,當然也就不一定要「矯正」「治療」
※例如近來很夯(hang)的婚姻平權議題

畢業很久
不知道現在的學校教物理治療,有沒有改得整體一點?
要跟人類肉體/疾病打交道
見樹不見林,實在是不夠的呀...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平衡小運動:肩內轉運動(後肩關節/肩胛疼痛/卡卡/緊繃)



大家好~今天來講一個醫院裡不大宗,卻很常見的問題:棘下肌/小圓肌過度使用緊繃

肩關節有七層構造:從外到內---(把肌筋膜跟肌肉合併計算)
1.胸肌/斜方肌
2.三角肌/二頭肌肌腱/三頭肌肌腱
3.滑囊
4.旋轉肌群
5.關節囊/韌帶
6.關節(滑囊)液/軟骨
7.硬骨:鎖骨/肩胛骨肩峰/肩臼/肱骨

肩膀動作又跟肩胛骨/胸廓/脊椎(包括頸胸腰椎)的肌肉/關節有關連
構造這麼複雜
所以經常肩痛難有準確的診斷......也就難以處理(難以對症下藥)

一般肩膀痛最常見的問題是:旋轉肌失衡/疼痛/卡卡→二頭肌發炎/夾擠症候群(前外側肩痛)
夾擠症候群的調整運動,有多種方法,因為幾乎必定牽扯到肩胛骨/胸廓/脊椎各處的平衡
在此暫且不論

先來講比較簡單的肩膀後方痛/肩胛痛/肩膀後方卡卡
多半有的現象是後肩關節囊緊繃/棘下肌/小圓肌緊繃
常見於背肌訓練,單槓引體向上,划船運動員身上

※少數棒球投手或投擲運動也會有一樣的痛點,但多半是拉傷,處理方式不同喔(需先休息)

可以做以下的運動,來放鬆肩關節後方
步驟:
1.站或直立坐姿,勿駝背或過挺(會限制肩膀動作),雙手插腰或單手插腰,用手背抵住骨盆側邊

2.雙手肘往前往內夾到底,用胸肌與肩內轉肌(大圓肌/肩胛下肌/闊背肌)出力
※感覺為肩關節內部出力
★注意肩膀是往下收,往前夾勿做成聳肩!(斜方肌/提肩胛肌出力)

~或單側作法:用另一手拉目標手的手肘

3.夾到底後做深呼吸>吐氣,讓肩膀往前拉伸空間更大,在角度末端撐住約3-5秒

4.放鬆後反覆,至肩關節後方:後三角肌/棘下肌或小圓肌有拉伸酸感為止



這個運動,同時活化肩內轉肌,伸展肩外轉肌,後關節囊,對後肩關節的平衡有相當的幫助

但要注意:
後肩關節的問題,也常與胸肌/脊椎/核心問題連動
經常有前/後三角肌失衡問題
還是需要整體檢測與處理
才能完整解決筋骨失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