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預約請按此

★需要土豆仁服務者請填寫以下「網路預約單」
請點我:土豆仁運動調理預約單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土豆仁跟一般治療師或醫師的不同處


黃老師選擇不做本行(物理治療師)
就是發現西醫大環境下的盲點

多數醫師都只處理症狀(因為健保給付很低 大家也都這樣做)
開的藥都是治症狀 (消炎 止痛)
但原因往往一直都在

要處理原因 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檢查與追蹤 還有諄諄教誨

但每個醫院都不處理原因
生意就很好耶
因為只要眼前不痛 大家就覺得有被醫治了(事實也是真的有效啦...)
結果就是醫院生意
從小病看到大病
都有治療 不是沒治療 但更帶來源源不絕的業績
病越養越大 健保後續支出更多 收入更豐...

常見的糖尿病系列 下背痛系列 都是這樣
最後只好截肢 只好心臟病做心導管 只好開脊椎手術...

治療師往往處理的是較輕症 不想吃藥 或是不需要吃藥 要做復健的族群
但往往還是處理"症狀"
只看到"患處"
儀器治療是物理治療的健保業務大宗 ...也是處理症狀 不處理原因
(就是比較花時間的止痛藥的意思)

所以後來有各地"物理治療所"的出現
多半是自費(才能做健保以外的項目)
能夠更全面 或做更高難度的治療
但黃老師走過那段路後 也選擇離開

因為患者的眼睛往往只看到疼痛
患者的心往往只想到患處

他們不會去找原因 不去"看自己"

治療所雖然能做的更多 但也感覺力有不逮 螳臂擋車
因為患者走進來
還是想著跟健保院所一樣的事 ---治療症狀

黃老師苦口婆心的尋找原因
往往被當作耳邊風
治療做得更多 但病痛卻不會從此遠離

所以才有土豆仁的誕生 
目標深層的遠因 筋骨的失衡
適當運動才是解決失衡的根本

有些自然療法或是另類醫學 也跟土豆仁的目標一樣
(另外有些則是強調無為而治...[無為會好 那就不用醫師了]...那多半是騙局)
但土豆仁的做法
自詡是較科學
是根據大學裡 解剖學 生理學 肌肉動力學 生物力學 動作控制學...的基礎

講的跟一般物理治療師很像
但是目標不一樣
...治療師是為了解決病痛
...土豆仁是為了解決病痛的原因

但還是有很多朋友來詢問
還是只是抱持著想要解決病痛的想法

抱持這樣的心理來到土豆仁 可是會失望的 ...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健康密技(手腕折到怎麼辦)-- 手腕復位運動

手腕受傷:折到手腕,拉傷手腕 (台語:擠到 扭到 擠著 撓著)

是滿常見的問題 (但上肢更多的其實是:肩膀發炎 五十肩 網球肘)
另外一個手腕超常見問題則是:腕隧道症候群 (手腕正中神經壓迫)
腕隧道是神經發炎問題 牽扯到複雜的動作代償 此處暫不論

本文只單討論動作造成的手腕拉傷

一般最常見的就是瑜伽/伏地挺身 折手撐地造成
另外一個常見原因就是重訓舉槓鈴/壺鈴/啞鈴,錯誤的折手握槓
注意那是錯誤運動方法造成的
正確的握槓法應該不會拉傷

...槓鈴肩推出問題是最常見的(因為重心向後不穩,雙手要平衡 又看不到自己手的姿勢)
另外像騎單車(尤其是平把車) 衝浪(趴板轉換)
也常見錯誤的折手腕動作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MnvAJ3PAg )




還有
羽毛球/網球 則是比賽問題 手腕通常用在小球,力道不大OK
但當肩/腰無力時,用細細的手腕/手肘代償出力擊球
便會出問題


日常生活 則是在 拉行李 橋機車 又趕時間時 最常拉傷

(from鼻妹的廢話亂畫 號稱女浩克的我也抬不起來阿)


另外像廚師翻鍋 麵包師揉麵包 也容易傷到手腕

以上手腕拉傷都有一個關鍵:手腕用力時,沒有在正中位置

正中位置如下圖

前臂骨(橈骨+尺骨)須跟手掌心(手拿物品重心)成一直線
可以大約讓食指中指或大指
跟手臂長軸成一直線

側面看 可對大拇指跟橈骨一直線(拿東西時則對手掌心)


腕骨由八顆形狀各異的小骨頭 排兩排組合而成

這樣精細的多連桿關節,可以讓我們手腕做出靈活的旋轉動作
而不是像手肘/膝蓋只能屈伸(其實他們還是可以一點點旋轉 但一轉多了韌帶會大傷)
(下圖左:右手背面排列 圖右:右手掌面排列)

前臂骨:1=橈骨(大拇指側突出) 2=尺骨(小指側突出)
腕骨:A=舟狀骨 B=月狀骨 C=三角骨 D=豆狀骨(小指掌根突出)
   F=小角骨 G=頭狀骨 H=鉤狀骨 E=大角骨(大指掌根突出)
掌骨=3 接指骨

大角骨豆狀骨 是復位運動的大指/小指重點固定點
 紅圈處突出骨頭為大角骨 兩圈骨突之間凹處摸得到的骨頭,是舟狀骨

  紅圈處突出骨頭為豆狀骨 兩圈骨突之間凹處摸得到的骨頭,是三角骨/三角軟骨

以下復位運動,一般折到後都可以做
手腕動起來卡卡的時候也可以做
除非有明顯紅腫劇烈疼痛(表示可能有骨折骨裂韌帶斷裂)


復位運動用自己一雙空手就可以做
重點在抓對位置
(如果兩手都受傷...就只能來找大仁哥啦...)
圈處就是尺骨,橈骨的末端突出點

另一手要固定的 就是箭頭位置的凹處(腕骨邊緣)
好手大指跟食指掌骨 一前一後或一左一右
變成夾子 夾住大角骨或豆狀骨(依需要而定)
好手虎口卡在腕骨的邊緣

依據折到的部位 可以從大指或小指側抓握固定
如圖 可以從小指側夾住,或大指側夾住
依傷處在大指側或小指側,可以選擇不同角度,夾住小指掌根 或大指掌根固定


固定好不滑動之後,兩手互拉(好手是主動方)

好手抓緊,但★痛手手腕放鬆,用肩膀出力固定痛手位置★

拉開之後(痛手會有感) 好手不放不動,痛手手腕做輕微的上下左右主動動作
(★注意!痛手手指須放鬆)
>>>尋找動起來較舒服的方向
輕微反覆運動
就可以達到復位效果
要注意的是勿用蠻力
手腕能承受的動作跟力量其實不大 須斟酌用力
一般來說 大拇指側可以承受稍大的力量
小拇指側活動度較大,凹處還有个脆弱的三角軟骨,要較小心

若動起來會有骨頭摩擦聲
須斟酌為之!最好還是去照個片子

最後重點:
為維護手腕健康,以下凹折角度下,請都不要出大力/重壓!
用力/重壓時務必保持手腕正中位置
如果無法保持,須往上尋找手臂筋骨不平衡之處,加強弱點或放鬆緊繃處

★其實各種球類運動或瑜伽發力前都有折手腕準備動作,但重點是—
—他們★擊球/撐起瞬間是在正中位置上喔!

如伏地挺身,最出力的時候,手腕其實是比較少折的

真的手腕痛不能折,可以用伏地挺身架 或瑜伽磚/毛巾墊高掌根,
或是握拳/改折手指用拳眼/指根支撐,都是減少手腕凹折 促進正中位置出力的方法


* * * *
槓鈴深蹲,也是一樣道理
若無法保持手腕位置 避免過度凹折,最好還是先把槓片放輕!
 
※背槓鈴會折手腕的 多半有肩膀柔軟度不足,或是有整體姿勢歪斜
如圓肩駝背...,導致手腕代償,然後受傷....
這樣只治療手腕也不會好,因為"代償的根源沒有解決"


像下圖這位,就有點問題...大家看得出來嘛?


...看肩膀 看肩膀 看肩膀...
...跟上上圖比較...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健康秘技(鬆腰) →坐久腰酸小撇步

台灣填鴨教育下,大家一定都在教室從小坐到大

👶小時候不會酸👲,長大後卻會坐到👻腰酸背痛 👴

一個因素是身高變高,體重變重了
腰骨承受的重量(力量)
跟槓桿作用(力臂)
比小時候大得多


另一個因素則是 運動量越來越少,肌肉退化到無法抵抗凹折的壓力...

所以選適合的桌椅
(注意 是"適合"而不是"最好" 各種工作會有不同需要,所以沒有最好)
而且維持好的坐姿,進而減少筋骨壓力,是很重要的
好的坐姿如下圖:
視線平視微向下
★耳孔★肩峰★髖關節中心 約在一鉛垂線上
胸椎收微凸 腰椎收微凹 骨盆稍前傾 收小腹 (不收小腹的話 骨盆跟腰椎整個會走鐘)

但是...
因為要出力才能維持
整個腰背部手腳都完全要有支撐點,這姿勢才能維持得久
上圖為表現整體姿勢 故意不做支撐
沒支撐點的話這姿勢是吃力難保持的!!
但這姿勢可以把各方向的槓桿剪力減到最小
長期來說 對筋骨健康是最好的

骨盆前傾/後傾的人如右上/右下比較圖,一般只要不要歪斜過度到產生症狀
身體重心還在鉛錘線上,均為可接受範圍




接下來看大仁哥示範讓你腰酸背痛的不良坐姿大集合

這些姿勢都是大肌肉放鬆
小肌肉用力
貌似輕鬆
但 多數重量跟剪力都被骨關節吸收→ 長期下來會出問題!
(大仁哥勸過不少鐵齒的人,眼前不痛就不當一回事,未來痛痛可期...)

主要分為兩大類:

1.前傾(+駝背) 2.後仰+駝背

駝背可以前傾也可以後仰
如下四圖

左二左四 駝上背(胸椎),左一左三 連下背(腰椎)都駝
 
前傾如下三圖
頂圖有靠腰 中圖挺腰沒靠 底圖加駝背!
彎腰駝背沒有極限
漸進如下圖



後仰+駝背 如下三圖

為什麼要分這麼多種呢?

跟土豆仁密技有關

前傾沒駝背的 要做拱腰運動:主要驅動肌是腹肌

前傾/後仰+駝背的 要做凹腰運動:主要驅動肌是背肌
這個運動需要上肢抓固定點,肩膀不動
坐姿雙腳踩穩固定點,膝蓋不動
只做胸腰椎的後拱/前凹動作
後拱時背部鬆,腹部收縮(尤其是下腹部)
前凹時腹部鬆,背部收縮(尤其是下背部)

*肩與髖是轉軸 需放鬆勿緊張
*注意不要錯誤做成折脖子或聳肩動作

正確施做 收縮到底再放鬆回原位...反覆約20下
因不良姿勢 一邊拉長繃緊/另一邊收縮僵硬的 腰部
便會感覺輕鬆
這是用人體對側肌肉的交互拮抗原理(單側收縮會抑制對側出力)
來釋放壓力
適當的用力運動 反而會→放鬆
*要注意的是 有拉傷受傷者不適合(傷處收縮可能二度傷害)
*骨盆歪斜 脊椎側彎 或 關節僵硬者 做這可能會有困難
*跟瑜珈 貓牛式 很像 但我們強調因姿勢選擇不同動作,且強調收縮 而非伸展 也非修煉

多數人都是坐久 歪得不知不覺
除了有適合的桌椅
滑手機/玩電腦 只要想到就照照鏡子 注意一下自己的姿勢喔!
保持良好坐姿,也就減少酸痛困擾,也不用一直調整運動 ... 😁

這運動在座位不方便起身的時候,是很好的做法
當然 每坐三十分鐘就能起來活動伸展最好
*通常我建議多喝水,起來上廁所顧腎臟膀胱 就可以順便運動

靜態生活/久坐可以說是百病之源

多運動最好!

最後 看看大仁哥的坐姿 哪個比較順眼呢? (右圖好像在擠大便 😜)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健康密技(鬆肩)--今天你聳肩了嗎?

有別於過往理論介紹
2018年開始 土豆仁來教大家DIY技巧
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第一集 就來介紹多數人都不知不覺的 ---聳肩問題

多數聳肩患者 肩膀長期不動
以為自己沒有聳肩 (所以根本不會想處理 也不覺得有問題)

聳肩患者 是肩頸痠痛的高危險群!

就大仁哥的經驗
肩頸痠痛族群的比例
姿勢不良者 vs. 姿勢挺拔者
大概是8~9比1

姿勢不良失衡有很多面向
今天先來講大家不容易自己發現的 --聳肩


~接下來讓大仁哥親身示範~

看出來哪裡怪怪的嗎?

換個姿勢比就知道
還看不出來嗎?

很多人每天看自己 都聳肩聳得不知不覺
因為習慣了~

放一起看看
應該很明顯囉~

聳肩患者的基礎問題 多半是不覺得自己聳肩
因為他們的肩膀幾乎沒有機會放下來~
就無從比較

反而覺得聳肩很正常
聳肩需要用力
長期用力下來 就產生酸痛
再長期下去 就產生骨骼的壓力變形 骨刺 椎間盤突出...

一般聳肩最常見的進階版就是: 頭部前傾/駝背


頭部前傾/駝背也是不容易自己發現的問題
如上圖 用自己照鏡子的視角
正面看來你會覺得這兩位是脖子短短?脖子更短??

看得出駝背嗎?

這也是很多頭部前傾/駝背患者的
錯誤自覺: 我脖子很短,脖子很粗,肩膀很厚

但其實只是姿勢不良
脖子並沒有比別人短(體積一樣 只是彎折所以看起來短 肌肉收縮/肥大)
肩膀也沒有比別人厚(體積一樣 只是兩邊往中間內縮 肌肉收縮/肥大)

聳肩者易駝背的原因在於 雙肩靠近 頸椎夾在中間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在肩膀不動的前提下
人自然就會把脊椎往前彎曲 遠離夾緊的肩膀(肩胛)

大家現在就可以試試看
聳肩 >>>會感到肩上緊繃
再頭部前移/往前駝背
>>> 是不是就感到較輕鬆了? 😁

這就是一種標準的自我代償
人體自然追求平衡的結果 
但這不是好事!!
聳肩沒解決 又多了駝背問題 
頸因性頭痛 頸椎問題 會隨之而來~~

許多聳肩患者甚至無法把肩膀放下來
因為長期姿勢不良 導致肌筋膜緊繃僵硬 肩胛骨活動度相當低
有雙硬肩膀
肩胛整個黏在肋骨上不會動 (正常是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用力滑動)
也就無從做上圖的比較 也難發現
請他硬做肩膀下壓
會變成整個人往下往後仰
如下圖:
上=無聳肩
中=聳肩+後仰
下=聳肩+前駝背
看得出差別嗎?
側面弧度會看出很明顯,但自己看正面會像上圖這樣!
如果是貼身上衣,還可以看得出駝背/後仰導致胸部衣物有皺褶

有這困擾的可以先試做以下的鬆肩運動看看

找個櫃子或可依附處 手肘以下放好 肩膀手臂放鬆(如上半圖)
肩胛骨後下方(下斜方肌)用力 做肩膀/肩胛骨下壓的動作(如下半圖)
要注意身體中軸儘量不要有搖擺旋轉動作
儘量只有肩胛骨上下垂直動
才會鬆開肩膀
對側肩膀會有對稱上提是OK的 是身體自然的機制(右下用力<> 左上用力)

如果是聳肩患者 做起來動作會較不明顯
如下圖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有聳肩 vs. 沒聳肩 的起始姿勢差異
如下圖


也可以把支撐點再拉高 用力會更有感覺
但動作會變小 因為肩胛下壓受椅面限制
(看得出來有下壓嗎 😃)

高支點跟低支點的做法的聳肩動作差異比較


左肩可以依樣畫葫蘆
這做法固定兩端 可以確定真的有做到肩胛運動
而不是自我代償成錯誤的"身體前後仰動作"

以上是簡易鬆肩運動的做法

重複次數或力道 要依個人各別狀況再做斟酌~
(如: 太緊的人難動 不能太緊張太用力 但次數要更多)


現實的人體 往往更加複雜
聳肩伴隨著骨骼變形 伴隨著腰部或下肢失衡
或是頸椎/上肢肌肉失衡
可能讓你卡住動不了 做這運動會很洩氣,需要練更久才有感覺
讓你高低肩調不回來
這就是土豆仁常常在跟客人研究的整體了~
可能還需要額外的肌力訓練 伸展運動/徒手/按摩器/滾筒放鬆.....事情不簡單


最後看看挺拔 放鬆 到 駝背 聳肩 駝背+聳肩 漸層比較
大家看看 哪一個大仁哥比較順眼呢?